我身边的四史故事---201团支部 刘昊宸

  • 张丽连
  • 创建时间: 2021-03-18

      我出生于天津市的一个小乡镇——宁河区,在寒假期间,我沿着自己的生活轨迹探寻蕴含于其中的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足迹。

      宁河区的面积不大,留在历史长河中被世人铭记的人物也不算多,但回顾这些人的事迹,他们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激励鼓舞着我们,世世代代影响着这片土地上的青年人!

      年少的时候,我经常到我家楼下的公园——方舟公园散步玩耍,那时只知道这是一个风景非常好的公园。直到长大后,才知道这是以抗战英雄于方舟的名字命名的公园。于方舟(1900年9月15日-1927年12月30日),原名于兰渚,生于天津市宁河县表口村一个农民家庭里(现天津宁河区),在兄弟五人中,他是最小的一个。他是天津五四运动杰出的领导者之一,也是天津早期党团组织的重要负责人。1917年,于方舟考入直隶省立第一中学(现天津市第三中学)。在中学时期,于方舟面对神州破碎,民不聊生的凄惨景况,自警道:“狂澜四面严相逼,群生彼岸须舟亟。方舟负任一何重?方舟遭境一何逆?”激励自己:“努力壮尔神,努力执尔柁,战胜眼前魔,何愁沧海阔?”遂以“方舟”为名,自期自奋,愿做“渡人之舟”,把祖国人民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

      于方舟幼年时读书非常勤奋,考试成绩经常名列前茅。他不但勤学好问,还乐于帮助学习差和家庭困难的同学。有一次,一位同学因缴不上学费,学校让其退学,方舟就用自己的钱替这位同学缴了学费。1900年9月15日,正值八国联军的铁蹄践踏中华之际,于方舟在一普通的农家小院降生了。幼年的他就经常听父辈讲述外国人在天津一带烧杀抢掠的罪行和义和团英勇抗敌的故事。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于方舟作为直隶省第一中学的学生代表被选为参加“天津各界联合会”的学生代表之一。期间,他曾担任学生救国团团长、天津学生联合评议会委员、天津各界联合会学生代表等职,并倡导组织了“新生社”,并创办《新生》杂志。他在狱中以诗言志:“千古做完人,震撼三津。爱国不怕进狱门。”1920年1月,因要求释放爱国人士而被捕入狱,与周恩来等一起同敌人进行了半年铁窗斗争。他在狱中以诗言志“千古做完人,震撼三津。爱国不怕进狱门。”出狱后,在李大钊的指导下,组织了天津马克思主义研究会。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确立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各地纷纷举行武装起义。10月,北方局制定了《北方暴动计划》,决定在京津地区发动大暴动。于方舟以中共顺直省委组织部部长身份领导了冀东第二次玉田暴动。在战斗中起义部队遭到反动民团包围,分散突围时在丰润县河流沙地区被敌人包围,不幸被捕。1927年12月30日晚,于方舟被敌人杀害,年仅27岁。

      于方舟的事迹令人感动,也让我看到中国人民的骨气,明白和平的来之不易。宁河区另一个值得被铭记的人就是中国“氢弹之父”、核物理学家——于敏了。

      于敏,1926年8月16日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今属天津市)。父亲是当时天津市的一位小职员,母亲出生于普通百姓家庭。于敏7岁时开始在芦台镇上小学,中学先后就读于天津木斋中学和耀华中学。1944年于敏考上了北京大学工学院,1946年,他转入了理学院去念物理,并将自己的专业方向定为理论物理。1949年于敏本科毕业,考取了研究生,并在北京大学兼任助教。在张宗遂、胡宁教授的指导下,1951年于敏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毕业后,他被钱三强、彭桓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这个所1950年才成立,由钱三强任所长,王淦昌和彭桓武任副所长。于敏没有出过国,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他几乎是惟一一个未曾留过学的人。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进行理论探索。从原子弹到氢弹,按照突破原理试验的时间比较,美国人用了七年零三个月,英国四年零三个月,法国八年零六个月,前苏联四年零三个月。主要一个原因就在于计算的繁复。而当时中国的设备更无法可比,当时仅有一台每秒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并且95%的时间分配给有关原子弹的计算,只剩下5%的时间留给于敏负责的氢弹设计。于敏记忆力惊人,他领导下的工作组人手一把计算尺,废寝忘食地计算。四年中,于敏、黄祖洽等科技人员提出研究成果报告69篇,对氢弹的许多基本现象和规律有了深刻的认识。

      于敏先生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以科技保卫国家,以科技让国家兴盛!作为中国科学院大学的一名学子,我也应当向于敏先生学习,努力学好科学知识,用自己的力量帮助建设国家,造福人民。